节目预告《沉默的呼吸》
柴静 | 2012年12月30日
三年前,一个叫张海超的农民工认为自己患有尘肺病,但是企业和医院却拒绝向他出示之前的体检报告,他在无奈之下,选择在医院开刀手术,开胸验肺,以求确诊。这件事情被报道之后,在舆论推动之下,新的《职业病防治法》出台,而此时,张海超被确诊为尘肺病三期,病情严重。但此后三年,他决心用余生之力来检验和推动这部法律。 CCTV-1 《看见》12月30日(今晚)22:36分,专访张海超 ,敬请收看。
见书如晤
柴静 | 2012年12月18日
要出差采访,匆忙写两句。 前两天贴了上期《少女抗暴杀人事件辨析的节目》博客后,看到留言中不少观众的建议,我做了一些修改。只有标点符号的错误,我尽量改了改也没改好。前天收到读者的来信,把这篇文章复制下来,把标点全部改完发我。我贴出覆盖上篇。谢谢。 一个人做事免不了好多错误疏漏,谢谢大家的这份关切和督促,就象书里写的,有人看着,不敢轻慢。 在西单图书大厦签售当天,天气严寒,数千位读者只能在地下车库排队
新书的发布
柴静 | 2012年12月13日
新书的首发式是12月15日,周六下午2点,首都图书馆。抱歉现场只有700张票,其它4000多位报名的朋友没法在场,我贴一个视频直播的地址吧http://t.cn/zja3FYz 另说明一下,原定的计划首发当天没有签售,但六哥提醒,大家在这寒冬风雪里去书店取票,又来现场,来回好几趟,不容易,空手而归太遗憾。所以我明天先签好这几百本书,盖上首发的印章,算个纪念。另,今天委托六哥订制两张小书签,将来有机
如果你愿意谈一谈,我愿意听
柴静 | 2012年12月11日
你是一个记者,你有关切,有采访的权力和可能,但归根结底,你只是一个陌生人。人与人之间应该有一个恰当的关系,关切超过了恰当,就是冒犯。不因为你是一个记者,就有权逼问所有的问题。知是职责。不去知,算是一点敬畏吧。 1 这个案件曾冠以“少女杀死性侵大叔获刑四年”之题,传播甚广,争议很大。当事女孩小琪一直没有接受过访问。 我们采访前征询她意见,先由法警与她交谈,在讯问室谈了二十分钟,我在另一房间等着,看没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 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
柴静 | 2012年12月07日
(今天贴出新书《看见》的序言,一并预告下本周的节目,周日晚22:36分,央视一套《看见》栏目播出《少女抗暴杀人事件辨析》,我们在广州报道少女杀死试图性侵者获刑4年一事。此事曾引起强烈争议,争议来自不解。对人性的不解,需要当事人陈述事实与因果。对法律的不解,需要司法工作者的说理和对瑕疵处诚恳面对。本期节目,试图了解。) 十年前,当陈虻问我如果做新闻关心什么时,我说关心新闻中的人——这一句话,把我推到
新书的交待
柴静 | 2012年12月05日
新书已定,就叫《看见》,20章,23万字,424页。本月十五日面世。之前有一些出版界朋友建议将博客或者节目结集出版,总怕那样对书不敬重,所以从头写,比想象的困难,就是难在能不能诚实上。有时候一扔半年,所以断断续续写了三年。封面照片是在重庆开县麻柳村采访期间,由新闻调查同事陈威拍摄的。封面设计是陆智昌老师。他说选择这张照片,因为其中有不同人目光的交汇。 书由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相关信息可以在微博关注
张立宪:致力于让我们的内心不那么贫穷
柴静 | 2012年12月04日
早。今天贴出《读库》七周年座谈会(下),读者问答部分。 我俩在“人渣是不是人?”“人渣有没有困境?”和“人渣要不要采访”等问题上有一些分歧,哈哈。他的解决方式是让我自己报一个人渣选题,二十年之后在《读库》刊出,好吧,请大家监督我吧。 1 “再表态,时间就过去了” 读者:六哥好,柴静姑娘好,我有时候有这个困惑,《读库》里确实有那么一两篇很难读,但又不断提醒自己这是《读库》的文章,一定要读下去,但是确
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
柴静 | 2012年12月03日
书稿近日脱手,交给了广西师大出版社,终于可以腾出手做点喜欢的事了。先来贴上个月《读库》七周年与六哥的对谈(上)。座谈当天大寒,苍天灰地,谈时有兴致,也有不知所往的忧患。但聊的聊的,心就定下来了,慢下来了。六哥曾用这“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字做过书签,我也贴在这里送给各位。这几个字从清代起,年年冬至前常用双钩法制之,头九第一天开始用朱红填上,不急不倦,每日一笔,句成九九八十一日尽,笔成春意满庭。 1
如果没有目光的交汇,这世上我们就没有认识的人了
柴静 | 2012年12月02日
记者:原来这个小说叫《温故1942》,既然温故就是要知新,你想让人们知新知什么? 冯小刚:蒋介石他认为摆在1942年的大事有特别的多,他唯一认为最小的一件事是河南闹灾这件事,可恰恰就因为他忽略了这些灾民,在1949年,这些灾民做了一个选择,忽略了他,他就失去了大陆,退居台湾了,这是不是一个教训? 演播室: 1942年 河南发生大饥荒,饿死300万人,这段历史很少有人知道,即使有一些幸存的亲历者,也
说明一下
柴静 | 2012年11月29日
最近有条关于我是“央视最穷主持人”的传闻,很多人来问。好意我知道了,但请各位今后不必再提此事。我的职业身份是一个记者,与公众有关的部分只是我报道上的专业能力,在这个范围内欢迎任何讨论。但我的生活方式是我的个人隐私,我按我自己舒服的方式活着。这事跟能力和道德都没关系,没什么可自惭,也没什么可自得的,更谈不上“甘于清贫”。溢美之词,不敢领受。 这种私事本来犯不着说明解释,但这种“最”字描述本不客观,一
李安:心中的卧虎
柴静 | 2012年11月28日
李安节目播出后,一直忙别的事,心想大家能看到视频就够。但有观众写信来说不得不一字一字敲下视频,很抱歉。今天贴出。访问录制的时间是11月2日,电影还没公映,无法知道剧情,只能根据原先看小说的经验和对李安的些末了解来做这个访问。这是很冒险的事,肯定不免粗浅。还好他对任何问题的思量均诚挚而有价值,使很多人写信表达共鸣。节目播后我出国,到现在也还没有看过电影,不好再多写什么,访问时长不到一个小时,未剪辑进
告别卢安克
柴静 | 2012年11月20日
------强大的人不是能征服什么,而是能承受什么 1 三年前我在广西访问在深山板烈当教育志愿者的德国人卢安克,今年八月,我收到他的信件,他寄给我一份跟孩子一起拍的电视剧样本,说“我可能没有机会继续跟我的学生做事”。 在2010年,他与一位认识八年的中国女志愿者结了婚。我祝贺他,他回信有些低落:“既然我同意成家,那我就要跟着老婆走。虽然我感觉到,我的学生就是我的孩子,板烈就是我的家,但我不能要求老
唯有纯真者能相信
柴静 | 2012年11月17日
2007年,我看过一本书叫《少年PI的奇幻漂流》,故事很简单,是讲一个十几岁的印度少年和一只3岁的孟加拉虎遇到船难后,在太平洋的一只救生艇上共同漂流两百多天,相互威胁,共同依存。看完很喜爱,借给老范看,当时我俩讨论,这就是书和电影的差别,我说“象这样的故事只能写成书,不能拍成电影” 五年后,这部电影在下周公映,拍摄者是华人导演李安。他之前害怕这部电影,觉得是当导演以来最大的冒险,制作中也一直深怀恐
节目预告
柴静 | 2012年10月27日
三年前,我采访卢安克,他说,“我的命在这里,离开就没有命了。” 现在,他却面临离开还是留下的痛苦选择。 “你还有第三条路走吗?” “没有,两条,承受和不承受。我来这里,我觉得我并没有放弃什么,但我离开这里,我要放弃。” 本周日晚22:36,CCTV-1看见,《告别卢安克》。 附:三年前的采访手记 不可能的改善 (2009-12-30 00:35:34) 一 我和卢安克坐在草地上,七八个小孩子滚在他
童年的委屈
柴静 | 2012年10月17日
1 李娜这期,谈不上采访有什么可总结的,我一共也没问几个问题。 采访前曾经有人劝过我:“她是一个挑战型的人,越尖锐的问题,她回答得越精彩” 她说话率真敏感,面对挑衅,一定激起水花,这个水花看上去好看,但有时会把一个人的实质掩盖了,人们消费这个水花,只为象看喷泉一样刺激,悦目。我对她之前也有水花四溅的印象,一交谈就知道错了,还好不至于蠢到再找几块新石头砸进去,只能把原来的碎石搬开一点,让真实的她流淌
柴静 | 2012年10月14日
10月7号结束的中国网球公开赛上,李娜进入四强,拿到年终总决赛的入场券。对于亚洲第一位女子网球大满贯得主来说,这个成绩并不惊人,不过,了解李娜这一年经历的人,会知道这个结果来之不易。去年6月法网夺冠以来,李娜的状态很快下跌,频繁首轮被淘汰出局,关键点连续出现失误,甚至输给资格赛小将。外界猜测“李娜到底怎么了”,这次访问中,李娜说过去一年里,她经历了一场“内心的雪崩”。 “法网后的比赛,并不是对手压
采访是一场抵达
柴静 | 2012年10月13日
《新京报》今天刊登我在清华课程的部分内容,编辑高明勇在对两万多字场记阅读后进行摘选,与我核对,态度严谨。贴在这里与大家讨论。注明一下,这次并非是面对公众的演讲,是新闻与传播学院的“视频新闻”课程的授课内容,感谢学院陈昌凤老师,张小琴老师的工作,以及徐如鑫,刘晶,莫梓芜同学的整理。 《采访是一场抵达》 “好感和反感是你在观察人的时候最有害的一种心态,你要在采访前就对一个人形成了好感或者反感,你就没有
澄清
柴静 | 2012年10月11日
前天晚上我在清华有一个讲座,因为是清华内部课程,未对外公开视频音频与文字实录,今天看到媒体报道,不长,但多处不准确,却传播甚广,且波及到同行。我与清华的师生核对录音后,不能不澄清一下。 1 报道说:“她说自己20多岁就开始做调查报道,这在世界新闻史上都是空前绝后的。” 我讲课的内容是,“ 我在23,4岁成为国家电视台的新闻主持人,主持(东方时空)16分钟的深度时评节目,这样的状态是世界新闻史上也是
李永波采访回应
柴静 | 2012年09月18日
专访李永波节目播出后,一些媒体发来采访要求,希望我回应一些问题,在这里一并回答,不再一一回复了。谢谢。 1、 您是第一次采访李永波吧?为何选择有争议的人物? 我们在采访一个人物之前,只有一个问题要问“公众想了解他吗?”如果想,那么“为什么是这个人在这个事件中做出这个选择?”,我的职业要求不是做出评判,而是报道他这个行为背后的因果。 以往有过一种声音,觉得人物访问节目不要报道争议性人物,但是争议出现
专访李永波(视频与文字实录)
柴静 | 2012年09月17日
PART1 【演播室】:这是中国羽毛球队的总教练李永波,在伦敦奥运会上,率队首次包揽羽毛球项目的全部冠军之后的留影,这张照片上,他把五块金牌都挂在胸前,笑容灿烂,不过,了解更多背景的人,也许能够从这张照片中读出更深的意味,在那一时刻,这位中国羽毛球的掌门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荣耀,也面对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影像:林丹夺金 李永波冲上去拥抱) 解说:旁观者也许很难想像李永波这一刻的心情,这拥抱和欢呼
柴静
245篇文章 3992天前更新
记者、主持人、作家。2014年从央视离职,2015年初推出空气污染深度调查《穹顶之下》。我没有在任何国内网站开微博。有事情请发信chaijingnews@gmail.com
《看见》日文版访谈
客从何处来
李娜:愤怒是对自己无能的痛苦
一百年前的医患关系
一场庭审
逼向下游的谈判
巴黎为什么没烧?
推荐
黄渤:喜剧就是一个人特别认真地做别人看来特别傻的事
老无所依 (与朱小胖聊后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