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回来了,回复一下上个节目。

1 绝大部分人都认为贺先生的看法,真实地指出了经济问题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解析是有力通达的。也有一些意见,比较集中在他针对问题开出的药方上:比如如何抑制房价?最低工资制是否可行?等等。

复杂的经济问题,的确很难以一言蔽之的方式来解决,贺先生本人也一再强调他只希望学者的身份来谈此问题,可以“言无不尽”,同时这也只意味着这只是一家之言,不代表正确。能引发更多的关注,疑问和思考,共同求解,才是这个节目的真正价值。

受缚于节目要求,众多的经济问题,基本只是以点到即止的方式来谈的,不象在调查的时候,能及于细微,所以比如关于土地的问题,地方财政的问题,只能提出一些疑问,但很难再展开向更深入处,请大家谅解。如果有人想更多地了解土地产权问题,可以参考一下这期节目里陈锡文的观点。http://news.cctv.com/china/20081122/103418.shtml

2  面对面与新闻调查不同,我做调查可以尽量穷尽事实,但面对面时回避不了人的观点,我也在考虑,一个记者应该怎么面对观点?我想不应该轻易对一个观点褒贬,尽可能持有疑问,让更多元的观点出现.这个“尽可能”要真的去“穷尽”才行,不能因为任何因素而中途停止。

3 这期节目有读者说看文字还好,看视频时觉得有些铿锵激愤,嗯,这个印象大概是节目里有一些地方人的话语和神色中有种道德感,这种东西不太好,应该更客观,平实,冷静。这种道德正确感可能会影响对复杂现实的判断力,也容易对观看者有情绪上的影响,形成简单化的甚至粗暴的反应,这一点,当新浪给这个节目加上一个耸动的标题后,在上千条的留言中我已经看到了,尽管很多是以对节目过度赞美的形式出现的,但让人警惕。

这一点不能去责怪采访对象,记者在采访中应该更坚定地把握住,任何主题的节目,不打道德正确的旗,避免义愤感,避免情绪化,避免简单化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4 有一个留言,举例子说到“在采访中,当采访对象说到城市收入的增加比例时,本来紧接着就要说农民的比例,但柴静非要问一句‘那农民呢?’,故作聪明”

底下的留言中有不少人为我辩解----说这是节目节奏要求,或者需要这样的回合感等等。

我当时没放在心上。这次在广西采访,我才明白,这样的提问的确没有必要-----去问一个明知对方接下去要谈的问题,这是一个“有目的”的问题,是为伪。

5 谢谢大家,没有你们的提醒,小的错误们都会积累成大的毛病。

话题:



0

推荐

柴静

柴静

246篇文章 9年前更新

记者、主持人、作家。2014年从央视离职,2015年初推出空气污染深度调查《穹顶之下》。我没有在任何国内网站开微博。有事情请发信chaijingnews@gmail.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