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从明天(7月28日)起,每天中午央视一套,12:33,连续播出一周专题节目-----“看见英国人的心灵”,每集30分钟。明天第一期播“贝克汉姆”。奥运期间《看见》常规节目会被暂停一期。

这七个人,从贝克汉姆到办世界最大音乐节的老农民,从剑桥校长到英国达人秀里缠蟒蛇的小女孩,从BBC总裁到上议院残疾人议员,各有各面目,大家看后自有判断。我们只希望节目能“好看”。

采访外国人,“好看”挺难的,因为最容易“隔”,潜意识里多有替泱泱大国“出使”的角色感,谈话不能失了官方体度,跟谁谈都扯奥运主题或者两国关系的套路,觉得才算完成任务。

采访贝克汉姆前,准备资料的人说:“这个采访不好弄,他不擅言辞,以前接受采访说的都是套话”。采访时有一个场景,是六七家媒体在一个小学操场集体采访,他站着从第一个摄像机说到最后一个摄像机,我听下来,明白原因,媒体问的多是:“请问您在伦敦奥运会举办对这座城市的意义是什么?”“您对奥运会场馆目前建设的速度满意吗?”……他没法不套话以对。

《倾城之恋》里那个男人有个习惯,把相亲的女同志要带到灯下烤着,过一阵子再看,妆都已经化了,鼻子上约有点油汗了,才觑得真切。

采访也是人和人的来往,真“好看”的都要带点油汗的真实,谁都是本来面目,不夸张,也不虚饰,连弱点也分外亲切。

也有两期不够好,采访完想起陈虻当年说的“你问一个问题,你要自己都不想知道答案,你就别问了”。还好《看见》是一个团队,在其他处多有弥补。

电视节目不容易好看,人们往往急匆匆地剪辑,拼命往前赶,随手挑拣镜头,东抄一句西抄一句拼凑解说,去年此时,我到《看见》来做采访记者,是因为这年头,还有一个组的摄像愿意大雨里等三个小时就为等着拍采访对象房间的灯深夜亮起来的一瞬间,有编导愿意把播完的片子从库里再借出来改一个细节让它更好一点。贴出来的这个片花,这种苍绿色调,需要专门调色,一秒25桢,所有延时和变速都需要用原素材,但每个镜头色温都不一样,一分半的片花,老范花了两天来调这个色。

这次采访时,BBC的总裁说:“有一点很重要,做电视应该有野心,你应该让你的纪录片和专题是有持久性的,要好看得像一本书,一幅画一样”。

看他们节目会觉得这个“野心”指什么------一个人想要有所树立,就看他愿意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花多少时间。

 

 





节目
话题:



0

推荐

柴静

柴静

246篇文章 9年前更新

记者、主持人、作家。2014年从央视离职,2015年初推出空气污染深度调查《穹顶之下》。我没有在任何国内网站开微博。有事情请发信chaijingnews@gmail.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