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贴上周专访BBC《冰冻星球》团队采访视频,文字就不贴了,视频里那些镜头更动人些。再简单回应一下最近大家提出的几个疑问。

(编导:王映潼 摄像:席伟 张国星 主编:范铭)

 

1 你们去英国干嘛了?

我们在英国一个月,制作《看见·英国人》系列,采访贝克汉姆,剑桥大学校长,BBC总裁,黛安娜王妃家人,英国达人秀上的小女孩,办摇滚音乐节的老农民等七人,会在奥运期间综合频道午间连续播出,每天25分钟,之前新闻频道播的小贝的两分钟采访是片花预告。

这是《看见》第一次制作跨国的人物访问系列,虽然是大奥运命题,但还是有几个原则:不求宏大,不求新奇,力求平实精微。

我记得老舍当年写过《二马》,是写在伦敦的中国人,日后他反思说,那篇小说立意就是要发现新奇,奔着“中国人与英国人的差异”去了,结果概念出发,刻意而为,写成了报告,而不是文学。

我们力求不是报告----如何观察邻人,就如何观察英国。

采访到后来,确觉得天涯若比邻,人性都差不多-----没有英国人与中国人的差别,只有这个人与那个人的差别。

 

2 怎么用两种语言采访?

这次坐下来的主采访我都是说中文,纪实采访用英文。

走之前大家商量过,各种意见都有。我的想法是,上次采访卡梅伦我的英文破罐破摔过关,但这次密集采访,变数很大,准备时间也不足,最好不要侥幸,而且中文采访观众听上去少一重障碍。纪实段落采访因为都在走动中,不可能事先与翻译沟通,所以也就我自己提了。

如乱请谅。

好玩的是,采访时间通常都短,对方的英文不可能翻译回来,我是听完直接用中文提问,偶尔聊到酣处,会觉得我们说的不是两种语言,有几次我说完中文对方就直接回答了,好象完全听得懂,大家捧腹,那时觉得交流之奇妙。

但还有些教训,就是用中文提问时,要考虑翻译转化的时间,会有顾虑,一有顾虑,就会局限提问的变化,比如这次视频中,多次用了“什么感觉?”这样的句式,我自己看的时候都快坐不住了,惭愧。多用短提问,动词,提前想好不同句式,都应该可以避免。

 

3

采访《冰冻星球》团队时,我们的编导王映潼问对电视的从业者有什么建议,对方只说了两个字“时间”。

拍摄之前,他们用将近两年的时间来收集资料和列出计划,拍的时候,为了十秒钟的信天翁展翅的镜头,可以等十天,拍了27次杀人鲸围猎海豹,只剪辑成一次……回来后,把拍摄的每一秒镜头都看一遍,“想好要说什么故事”,再开始编。

我们听得乐了“可我们没有这么多时间”-----连这次采访都是撞上的。

“这就是电视节目和纪录片的差别”对方说。

回来之后,我觉得,还是别提反清复明的大业了,干了这个职业,能把一个事情讲好,讲得象世界本来应然的那么好,就是救世界。

 
话题:



0

推荐

柴静

柴静

246篇文章 9年前更新

记者、主持人、作家。2014年从央视离职,2015年初推出空气污染深度调查《穹顶之下》。我没有在任何国内网站开微博。有事情请发信chaijingnews@gmail.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