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1 预告下节目,周日晚22点36分,央视一套《看见周云蓬》。

2 前段时间做完日本留学生刺母案后,很多人说到家里有患有精神疾病的亲人,得不到足够医疗信息和环境支持,感觉孤立无援,希望能够有一个平台,互相交流。之后多位读者写信给我,提供或者创建相关论坛。大概筛看后,以“九诺”提供的一个论坛的地址较为详尽成熟,当下即可用。所以先贴出 http://www.jfhuzhu.com/forum.php,以后有成熟论坛也会陆续贴出。

附上九诺的来信,他曾因患有精神疾病入院治疗。他提出,不要妖魔化精神病人,也不要天才化他们,不要把他们变成戏说和消费的材料。

 

柴静你好!

看了你的这篇博客《他在沉默中挣扎》,我想给你提供两个我所知道的精神病友及家属自己创办的交流平台——

 http://www.jfhuzhu.com/forum.php

http://www.xd2005.net/Index.html

另外,精神病友跟周云蓬一样,其实是残疾人,不应妖魔化,特别是有担当的媒体和媒体人。

精神病友中有出现暴力的情况,但我个人以为,应该是少数;就像正常人中,出现暴力犯罪的人是少数一样。

为什么对精神病友,正常人总是要用暴力犯罪嫌疑人的态度来加以防范呢?如果那样,为什么我们不可以把身边每一个人都当潜在的暴力犯罪嫌疑人来加以防范呢?因为任何正常人都可能出现暴力犯罪啊。

何况,在当今的中国社会里,所谓精神病友暴力犯罪样本中,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没精神病的人犯了罪,被鉴定为有精神病逃避了惩罚;而有精神病的人犯了罪,被鉴定为没有精神病受到制裁。

其实,正如你在博客中写的那样,许多精神病友和他们的家属在充满偏见、歧视和误解的世界中艰难行走,如同黑暗中的歌者周云蓬一样。

当下中国的许多人都不容易,还是让我们相互理解和宽容一点吧。

我写这封信,只是希望我们的媒体要尽量避免几种对待精神病友的不恰当倾向——

一是,暴力倾向化,总是把焦点聚集在少数精神病友暴力事件上,误导大众精神病友就是定时炸弹,伤人伤己。

二是,戏说、调侃和传奇化,比如,有些人用精神病来讲笑话,编节目;又如,现在有一份刊物上上安护士的系列专栏文章《在精神病院》,虽有一些是医院的真实情况,但至少与我自己几次三番住院所体验和见闻的情况有距离,太传奇了。(我对这些文章的感觉仅仅是我个人的感觉,其他病友怎么想,我不知道。)

三是,天才化,比如,郭海平组织部分病友画画,办画展;又比如,高铭的《天才向左,疯子向右》,天才化精神病友看上去是为精神病友说话,其实,也不完全符合事实,尽管天才中出现精神病倾向的多,但并不是所有精神病友都是天才。

这三种倾向的不恰当,在我看来都是以偏概全,用少数来覆盖全体。

你既然对精神病现象这么感兴趣,与你分享一下《病夫治国》、《谁是疯子》、《一颗找回自我的心灵》等等这样的书。

当然,总的来说,你这篇博客的动机是好的,内容也还算公道。

特别是,在一些人抱着“防火防盗防精神病”的不良心态,提出“我们如果碰到了精神分裂症患者需要怎样保护自己呢?”之类问题时,专家聂晶在普及精神分裂症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向社会大众说了一些公道话,比如“精神病人并非都有攻击性,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危险。”不过,这样的话语在人类社会数千年的偏见和无知黑暗面前,总是显得那么苍白无力,社会大众想象中的精神病友总是危险份子。你在文末还呼吁社会大众“也能对沉默中挣扎的患者施以援手,避免向更深处滑落。”为此,我要感谢你的这份善意,不过,我更希望这种援助,不仅仅限于药物治疗和强制住院这一个层面上,还应该致力于改善社会认识和社会环境,公平对待精神病友,不要因为病友曾经生过一次精神病,就把社会问题、心理问题和精神问题混为一谈,在就业、生活和治疗等方面慢待他们。

最后,要再一次感谢你和你的栏目对精神病友的关注。被关注是好事,被关注才会了解真实的精神病友到底是怎样一群人。

顺颂

编安

                                                                                            九诺

话题:



0

推荐

柴静

柴静

246篇文章 9年前更新

记者、主持人、作家。2014年从央视离职,2015年初推出空气污染深度调查《穹顶之下》。我没有在任何国内网站开微博。有事情请发信chaijingnews@gmail.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