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我采访卢安克,他说,“我的命在这里,离开就没有命了。” 现在,他却面临离开还是留下的痛苦选择。 “你还有第三条路走吗?” “没有,两条,承受和不承受。我来这里,我觉得我并没有放弃什么,但我离开这里,我要放弃。”
本周日晚22:36,CCTV-1看见,《告别卢安克》。
附:三年前的采访手记
不可能的改善 (2009-12-30 00:35:34)
一
我和卢安克坐在草地...
1
李娜这期,谈不上采访有什么可总结的,我一共也没问几个问题。
采访前曾经有人劝过我:“她是一个挑战型的人,越尖锐的问题,她回答得越精彩”
她说话率真敏感,面对挑衅,一定激起水花,这个水花看上去好看,但有时会把一个人的实质掩盖了,人们消费这个水花,只为象看喷泉一样刺激,悦目。我对她之前也有水花四溅的印象,一交谈就知道错了,还好不至于蠢到再找几块新石头砸进去,只能把原来的碎石搬开一点,让真实的她流淌...
10月7号结束的中国网球公开赛上,李娜进入四强,拿到年终总决赛的入场券。对于亚洲第一位女子网球大满贯得主来说,这个成绩并不惊人,不过,了解李娜这一年经历的人,会知道这个结果来之不易。去年6月法网夺冠以来,李娜的状态很快下跌,频繁首轮被淘汰出局,关键点连续出现失误,甚至输给资格赛小将。外界猜测“李娜到底怎么了”,这次访问中,李娜说过去一年里,她经历了一场“内心的雪崩”。
“法网后的比赛,并不是对手压得你...
《新京报》今天刊登我在清华课程的部分内容,编辑高明勇在对两万多字场记阅读后进行摘选,与我核对,态度严谨。贴在这里与大家讨论。注明一下,这次并非是面对公众的演讲,是新闻与传播学院的“视频新闻”课程的授课内容,感谢学院陈昌凤老师,张小琴老师的工作,以及徐如鑫,刘晶,莫梓芜同学的整理。
《采访是一场抵达》
“好感和反感是你在观察人的时候最有害的一种心态,你要在采访前就对一个人形成了好感或者反感,你...
前天晚上我在清华有一个讲座,因为是清华内部课程,未对外公开视频音频与文字实录,今天看到媒体报道,不长,但多处不准确,却传播甚广,且波及到同行。我与清华的师生核对录音后,不能不澄清一下。
1 报道说:“她说自己20多岁就开始做调查报道,这在世界新闻史上都是空前绝后的。”
我讲课的内容是,“ 我在23,4岁成为国家电视台的新闻主持人,主持(东方时空)16分钟的深度时评节目,这样的状态是世界新闻史上也是少见...
柴静记者、主持人、作家。2014年从央视离职,2015年初推出空气污染深度调查《穹顶之下》。我没有在任何国内网站开微博。有事情请发信chaijingnews@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