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我上篇文章写“南美小羊驼是安第斯山脉的一种野骆驼,它的毛是兽毛中最细最轻的,虽然有金钱和名声的刺激,但所有想圈养繁殖它的尝试都失败了”

有个哥们看见了,犹犹豫豫地说“羊驼是能驯养的吧,我在非洲见过……”

我狰狞地说“没看我写的是南美的么?”

他被吓回去了,“嗯你说的对,事情复杂,事情复杂”

等我发表完之后,过没一会儿,有位读者留言“小羊陀不能被圈养?不知道你说的小羊陀是不是Alpacas。我今年夏天在加拿大的农场圈养过Llama,和alpacas很像。用篱笆圈出一小块地方就可以,一个公llama带着几个母的,没见到有什么问题。alpacas没养过,但我听说别的农场有养的。所以我有些怀疑你的说法”

他语气挺客气,为了安抚我,还加了一个笑脸。

我没太当回事,想,嗨,他不也没肯定吗?那“南美小羊驼”肯定是他没养过的那一种alpacas。

晚上回来再看留言,有个家伙毫不留情地写“羊驼是家畜,请更正”,发了好几遍。

底下还有人跟贴,不知道是为我辩解呢还是讽刺我“她是抄人家的,让谁更正?”

是啊,我抄的这书是戴蒙德老师在98年写的,得了美国普利策奖,还得了英国科普书奖,而且是土老师这种人推荐给我的,应该经得起考验啊,我又翻到170页,没错,写得就是“南美小羊驼”。

来我查查,百度百科,脑子嗡一声,上面写“到目前为止,小羊驼已经在整个北美以及其他世界各地成功地养殖,中国也不甘落后,2000年由山西农业大学首次引进,并开始试验养殖。

瞧这口气!可是难道百度百科比戴蒙德还权威?我想找找引文出处,底下只有一个链接,从名字看是类似“中国小羊驼”一类的网站,点开显示“您查找的网页已删除”。

我只好向远在坎昆的土老师求助。

土老师冷静地说,南美确实驯养过两种原始的骆驼,这就是今天的美洲驼(Llama)和羊驼(Alpaca)。

我倒。都养过啊?那书岂不是错了?

他想了想说,但当地还有一种更为名贵的动物,当年的印加贵族不稀罕羊驼制品,他们只穿一种用叫Vicuna美洲骆马的毛织成的衣服,据说比羊驼的还要细腻。这是一种野生动物,还没有被驯化,只有依靠围猎才能获得它们的毛。他还举例说明“科卡峡谷附近的一处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高原上有一个野生动物保护区,我幸运地在里面见到了一群野生的美洲骆马,它们的模样很像鹿,乖巧可爱。”

我甚至没有心情去嘲笑他“我幸运地”的这几个字,只剩下一个办法,就是去查《枪炮病菌与钢铁》的原版书,在154页,赫然写着“all attempt to breed vicunas for wood production in captivity have failed”.

果然是Vicuna-------既不是Llama,也不是Alpaca,既不是美洲驼,也不是羊驼,而是vicuna,美洲骆马。

得勒,问题解决了,是翻译出错。

但为了怕留言中再有高人出现,冷冷地说-----土老师和戴老师就一定对吗?

我只好维基百科了一下“Until recently it was thought that the vicuña was not domesticated, and that the llama and the alpaca were both descendants of the guanaco, a very closely related animal. But recent DNA research has shown that the alpaca may well have vicuña parentage.[4]

得,意思是alpaca可能就是vicuna当年被驯养的结果呢,戴老师1998年写的书,这时候又出现了新的反面观点。

底下有论据的出处“ Wheeler, Dr Jane; Miranda Kadwell, Matilde Fernandez, Helen F. Stanley, Ricardo Baldi, Raul Rosadio, Michael W. Bruford (12 2001). "Genetic analysis reveals the wild ancestors of the llama and the alpaca".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 268 (1485): 2575–2584. doi:10.1098/rspb.2001.1774. 0962-8452 (Paper) 1471-2954 (Online). PMID 11749713.

看得我直眼晕,但不服不行。

总结一下:

1 虽然我一直痛恨土老师的“要看科学书就要看英文原著”的嘴脸,但他总是这样讨人厌地正确。

2 如果有人指出你的论据有问题,你应该假设你的论据有问题,不然结果可能是丢人的时间更长一点儿。

3 真相可能是“无底洞”的底。

4 有意思的是寻找它的过程。

话题:



0

推荐

柴静

柴静

246篇文章 9年前更新

记者、主持人、作家。2014年从央视离职,2015年初推出空气污染深度调查《穹顶之下》。我没有在任何国内网站开微博。有事情请发信chaijingnews@gmail.com

文章